历史常识

下列战争及战争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1. 鸦片战争——签订《尼布楚条约》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割让香港岛
  3. 甲午战争——圆明园被焚毁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庚子赔款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是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圆明园被焚毁;A、B、C三项均错误。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提出,是从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开始的。

  1. 台湾
  2. 香港
  3. 澳门
  4. 边界

答案:A

解析: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提出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亦是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因此答案选A。

在西柏坡时期,党中央:①领导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③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上述历史事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1. ①③②
  2. ②①③
  3. ②③①
  4. ③①②

答案:A

解析: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活动有:①1947年7月到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③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因此答案选A。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老张在唐山大地震之后______了一位失去了子女的老人,______了两个孤儿。一个孤儿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另一个孤儿参加工作以后,刻苦自学,十年以后,也以同等______考入了西南交通大学。

  1. 抚养u3000扶养u3000学力
  2. 扶养u3000收养u3000学历
  3. 扶养u3000收养u3000学力
  4. 收养u3000收养u3000学历

答案:C

解析:“扶养”指夫妻双方、兄弟姐妹等同辈之间在物质和生活上的相互帮助,也可以是对长辈的帮助;“抚养”主要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对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晚辈的抚育、教养;“收养”,收下别人的儿女作为自己的儿女来抚养。AD两项错误,第一空,对老人应用“扶养”。B项错误,第三空,“学力”指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学习经历或者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文段强调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大学,而不是学习的经历,应用“学力”。

历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据此判断,启蒙运动在科学思想方面最重要的先驱者是().

  1. 达尔文
  2. 牛顿
  3. 拉瓦锡
  4. 法拉第

答案:B

解析:B项正确,牛顿(1643年~1727年),英国科学家,他的经典力学,打破了神主宰世界的迷信,以纯粹的规律来支配世界,激发了人们对人类理性的追求;而对理性的追求与痴迷,正是启蒙运动得以发起的重要原因,因此,牛顿的那个时代被称为“理性主义”时代,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ACD三项错误,拉瓦锡是18世纪的科学家,达尔文和法拉第是19世纪的科学家,均不属于17世纪的时间范畴。

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1. 隶书
  2. 小篆
  3. 楷书
  4. 行书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措施:(1)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2)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3)统一度量衡。

联合唐军,统一朝鲜半岛的是()。

  1. 高丽
  2. 百济
  3. 扶余
  4. 新罗

答案:D

解析:公元前1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南部出现新罗、百济两个新王国。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朝鲜前三国时期”。公元660年,新罗联合唐朝大军灭百济,又于公元668年联合唐朝军队南北夹击消灭高句丽,公元676年唐军从百济故地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大部。

19世纪60-70年代,新疆爆发危机,英国、俄国想趁机分裂新疆,清政府派兵予以收复,当时的清军将领是()。

  1. 左宗棠
  2. 林则徐
  3. 曾国藩
  4. 李鸿章

答案:A

解析: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胜利进行了收复新疆的战争,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粉碎了英、俄企图肢解和侵吞新疆的阴谋。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标志着中国完全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1. 《辛丑条约》
  2. 《马关条约》
  3. 《南京条约》
  4. 《天津条约》

答案:A

解析:《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

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在历史上最接近于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时期是()

  1. 文景之治
  2. 光武中兴
  3. 贞观之治
  4. 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的治世)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下列城市在古代曾经作为都城,以下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1. 洛阳:东汉、北宋
  2. 西安:秦朝、西汉
  3. 北京:西周、元朝
  4. 南京:东吴、东晋

答案:D

解析:北宋都城是开封。因此,A选项不正确。秦朝的都城是咸阳。因此B选项不正确。西周的都城是镐京,即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因此,C选项不正确。东吴、东晋的都城分别称为建业和建康,即南京。因此,D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使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1. 《南京条约》
  2. 《北京条约》
  3. 《马关条约》
  4.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南京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次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次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注意“完全沦为”

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起源于()。

  1. 英国
  2. 美国
  3. 法国
  4. 荷兰

答案:B

解析:1857年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开始的危机。

长城是一项特殊的防御工程,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修过长城,下列没有修过长城的朝代是()。

答案:D

解析: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秦、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都大规模地修筑或增建长城。

许多成语源于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故事。下列成语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1. 卧薪尝胆
  2. 退避三舍
  3. 秦晋之好
  4. 负荆请罪

答案:D

解析:“卧薪尝胆”典故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普楚争霸中发生的故事。“秦晋之好”是说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正一代互相婚嫁,并且相互扶持,相继出现了秦穆公和晋文公两代霸主。“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的一段故事。

明清都城所建坛庙气势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

  1. 天坛
  2. 地坛
  3. 日坛
  4. 月坛

答案:A

解析:明清都城所建皇家苑圃以颐和园为代表,而所建坛庙中以天坛气势最大,艺术性也最高

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

  1.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2.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3. 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
  4.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答案:A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示了强大的力量,因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2.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3.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4.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解析: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

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 )

  1. 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2.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3.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4. 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D

解析:雍正时期,清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而设置了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并不能算是加强管辖。

科举制最早起源于()。

  1. 隋朝
  2. 北周
  3. 东汉
  4. 唐朝

答案:A

解析:中国从西汉时期起,开始举孝廉,从民间选举官吏。隋朝时,废除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选举录用人才。

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的是北宋科学家沈括。()

  1. 正确
  2. 错误

答案:A

解析:沈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李约瑟称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下列不属于“战国七雄”的国家是()

  1. 齐国
  2. 鲁国
  3. 赵国
  4. 韩国

答案:B

解析: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下列战役中发生于东汉末年的是()

  1. 官渡之战
  2. 赤壁之战
  3. 昆阳之战
  4. 淝水之战

答案:AB

解析:AB项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C项发生于西汉和东汉交替之际;D项发生于东晋时期。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1. 董仲舒
  2. 张骞
  3. 玄奘
  4. 鉴真

答案:B

解析:

下列货币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1. 交子
  2. 会子
  3. 美元
  4. 英镑

答案:A

解析: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1. 分封制
  2. 郡县制
  3. 行省制
  4.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题干的关键词应聚焦在元朝和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这也就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开始。A选项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一项制度;B选项郡县制是秦始皇在位时期颁布的;D选项军机处则是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设立的。所以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

《史记》的作者是()。

  1. 孔子
  2. 屈原
  3. 司马迁
  4. 司马光

答案:C

解析:

法国作家雨果写道:“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发动的侵华战争是()。

  1. 鸦片战争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 甲午中日战争
  4. 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D

解析:题干的关键词应聚焦在圆明园、侵华战争上。从这两个词可将目光直接锁定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因此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选D

“废除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其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1. 康有为
  2. 孙中山
  3. 李大钊
  4. 陈独秀

答案:B

解析: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的起义是()

  1. 秋收起义
  2. 南昌起义
  3. 广州起义
  4. 白色起义

答案:A

解析:

宋代时发明的插秧农具是()

  1. 耧车
  2. 筒车
  3. 秧马

答案:D

解析:宋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当时发明的新式农具有秧马等。故选D。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材料中与“天府”有关的水利工程是()

  1. 都江堰
  2. 大运河
  3. 三峡大坝
  4. 灵渠

答案:A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它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故选A。

楚汉相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1. 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源自这段历史
  2. 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
  3. 琵琶曲《十面埋伏》反映了楚汉垓下决战的情形
  4. 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此为题材

答案:B

解析:A项,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项羽和刘邦划定的楚汉分界线,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A项正确;B项,“破釜沉舟”是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的一场战役,不属于楚汉相争,B项错误,入选;C项,“十面埋伏”出自垓下之战,最后以项羽乌江自刎为结局,C项正确;D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后两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是项羽乌江自刎,D项正确。故选B。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率部队转移途中,于江西永新县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 三湾改编
  2. 永新改编
  3. 连队改编
  4. 支部改编

答案:A

解析:三湾改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选A。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

  1. “民族、民权、民生”
  2. “民有、民治、民享”
  3. “自由、公平、博爱”
  4.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答案:A

解析: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这是中国比较完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个纲领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三方面的任务。

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1. 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2. 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3. 民族隔阂在增大
  4. 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答案:D

解析:辽、宋、夏之间交流频繁,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

  1. 镇南关起义
  2. 萍浏醴起义
  3. 黄花岗起义
  4. 浙皖起义

答案:D

解析:秋瑾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浙皖起义,为浙皖起义培训了一批骨干,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

五代十国时期,将幽云十六州割归契丹的是( )

  1. 石守信
  2. 石敬瑭
  3. 柴荣
  4. 李克用

答案:B

解析:石敬瑭是后晋的开国皇帝,为向契丹求援,割让了幽云十六州。

明朝中后期,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是( )

  1. 西班牙人
  2. 葡萄牙人
  3. 荷兰人
  4. 英国人

答案:B

解析: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入侵澳门,是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

东汉刘秀统治时,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1. 文景之治
  2. 休养生息
  3. 大统一
  4. 光武中兴

答案:D

解析: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