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是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圆明园被焚毁;A、B、C三项均错误。
解析: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提出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亦是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因此答案选A。
解析: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活动有:①1947年7月到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③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因此答案选A。
解析:“扶养”指夫妻双方、兄弟姐妹等同辈之间在物质和生活上的相互帮助,也可以是对长辈的帮助;“抚养”主要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长辈对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晚辈的抚育、教养;“收养”,收下别人的儿女作为自己的儿女来抚养。AD两项错误,第一空,对老人应用“扶养”。B项错误,第三空,“学力”指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学习经历或者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文段强调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入大学,而不是学习的经历,应用“学力”。
解析:B项正确,牛顿(1643年~1727年),英国科学家,他的经典力学,打破了神主宰世界的迷信,以纯粹的规律来支配世界,激发了人们对人类理性的追求;而对理性的追求与痴迷,正是启蒙运动得以发起的重要原因,因此,牛顿的那个时代被称为“理性主义”时代,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ACD三项错误,拉瓦锡是18世纪的科学家,达尔文和法拉第是19世纪的科学家,均不属于17世纪的时间范畴。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措施:(1)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2)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3)统一度量衡。
解析:公元前1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南部出现新罗、百济两个新王国。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朝鲜前三国时期”。公元660年,新罗联合唐朝大军灭百济,又于公元668年联合唐朝军队南北夹击消灭高句丽,公元676年唐军从百济故地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大部。
解析: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清政府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胜利进行了收复新疆的战争,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粉碎了英、俄企图肢解和侵吞新疆的阴谋。
解析:《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满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
解析: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的治世)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
解析:北宋都城是开封。因此,A选项不正确。秦朝的都城是咸阳。因此B选项不正确。西周的都城是镐京,即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因此,C选项不正确。东吴、东晋的都城分别称为建业和建康,即南京。因此,D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解析: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南京条约》的签订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次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战败;次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注意“完全沦为”
解析:1857年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开始的危机。
解析: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秦、西汉、东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各代,都大规模地修筑或增建长城。
解析:“卧薪尝胆”典故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普楚争霸中发生的故事。“秦晋之好”是说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正一代互相婚嫁,并且相互扶持,相继出现了秦穆公和晋文公两代霸主。“负荆请罪”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的一段故事。
解析:明清都城所建皇家苑圃以颐和园为代表,而所建坛庙中以天坛气势最大,艺术性也最高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展示了强大的力量,因此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
解析:雍正时期,清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而设置了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并不能算是加强管辖。
解析:中国从西汉时期起,开始举孝廉,从民间选举官吏。隋朝时,废除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制,通过公开考试选举录用人才。
解析:沈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生物、医学等学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李约瑟称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解析:七雄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解析:AB项发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C项发生于西汉和东汉交替之际;D项发生于东晋时期。
解析:
解析:
解析:题干的关键词应聚焦在元朝和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这也就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开始。A选项是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一项制度;B选项郡县制是秦始皇在位时期颁布的;D选项军机处则是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设立的。所以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选C。
解析:
解析:题干的关键词应聚焦在圆明园、侵华战争上。从这两个词可将目光直接锁定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扩大侵略权益,因此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故选D
解析:
解析:
解析:宋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了北方,当时发明的新式农具有秧马等。故选D。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它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故选A。
解析:A项,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项羽和刘邦划定的楚汉分界线,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A项正确;B项,“破釜沉舟”是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的一场战役,不属于楚汉相争,B项错误,入选;C项,“十面埋伏”出自垓下之战,最后以项羽乌江自刎为结局,C项正确;D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后两句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是项羽乌江自刎,D项正确。故选B。
解析:三湾改编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选A。
解析: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这是中国比较完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个纲领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三方面的任务。
解析:辽、宋、夏之间交流频繁,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解析:秋瑾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浙皖起义,为浙皖起义培训了一批骨干,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
解析:石敬瑭是后晋的开国皇帝,为向契丹求援,割让了幽云十六州。
解析:明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入侵澳门,是最早入侵中国的西方殖民者。
解析: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