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阅读品鉴

对选文中有关诗句的理解有误的是( )

  1.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这句话说明诗人在与爱人离别时肝肠寸断,不忍听新曲。
  2.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抒写的是怀旧之情。
  3.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写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与深秋密雨意境相配,方显笛声悠扬,方可衬诗人惆怅,否则兴趣索然。
  4.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诗人羁旅思归的心情。

答案:A

解析:作者西京留守推官任满,离别洛阳时,和亲友话别,内心凄凉。在离筵上拟说归期,却又未语先咽。离情别恨是人与生惧来的情感,与风花雪月无关。因此,离别的歌不要再翻新曲了,一曲已经令人痛断肝肠了。并不是“爱人”。

对第③段的理解正确的是( )

  1. 选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重点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2. 这一段主要表现“一”字使用的情致,并且列举了大量的诗句加以说明。
  3. 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 诗句中的“一”固然有以一当十的效果,但如用“数”字替换,亦是情致盎然。

答案:B

解析:由第三段起始句“所有这些诗句的情致……则兴趣索然了”可以得知。

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

  1.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2. 比喻论证 比较论证
  3. 引用论证 类比论证
  4. 举例论证 归纳论证

答案:A

解析:从文段选用大量诗句可以看出。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写得颇为精妙,请从炼字、手法、意象三个角度任选一个来赏析。

答案: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孤鹤入芦花”的情景比喻自己贫困落魄的凄凉晚景,表达了作者孤苦无依的悲伤。

解析:

这首诗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回答。

答案:①老来贫困的悲苦;②晚景凄凉的忧愁;③孤苦无依的哀伤。

解析:

两首诗同是写梅,但侧重点不同。王诗抓住梅_____之时的特点来写,而叶诗则抓住梅_____之时的特点来写。

答案:凋零,盛开。

解析:第一首由“沦落”和“吹香”可知凋零,第二首由“镂月烘霞日日加”可知是“盛开”。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及手法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王诗以梅花为喻(或托物言志),既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又赞扬了诗人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坚持操守,甘于奉献的品德。(2)叶诗则从梅开九分着笔,通过描写梅花的繁盛热闹反衬处士的无家孤单,(答“乐景写哀情”也对),表现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二诗一为托物言志,以凋零的梅花自喻人生的失意;一为乐景写哀情,以盛开的梅花反衬自己的孤寂。

问:这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解析:

这首诗叙写了深山景象和居民生活,请分析诗歌叙写顺序。

答案:由远及近、由景物到人物。

解析:

将这首诗与下面这首诗仔细比较,简要说明两首诗在表达的感情及抒情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答案:都表达了对眼前所见的欣喜之情,都采用了借写景叙事来抒情的方式(或都是间接抒情)。

解析: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几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解析: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梁园的衰败似已写尽,于是作者在三、四句以别开生面的乐景写哀情,尤其是没从物是人非的角度,而是从“庭树不知”的角度表达,相辅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

解析: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好在什么地方?

答案: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解析:

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答案:留;赠柳

解析:

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解析:

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都写了春天早晨的景色,如夜雨、啼鸟、落花等,还写了人们的迟起。

解析:

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两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一个方面。

答案:王诗绘景丰富,重在视觉形象,孟诗叙述过程,重在听觉感受。

解析:

这首词前段写(),后段写(),全词生动表现了江南农村()(季节)的劳动生活的情景。

答案:农家全景和白发老农;农家劳动生活的情景;秋季。

解析:

这首词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请简略描绘三个儿子不同的动作和神情。大儿() 中儿() 小儿()

答案:大儿:辛勤地锄地;中儿:仔细织鸡笼小儿:悠闲躺在溪头剥莲蓬。

解析:

严羽说这首诗“为唐人七律第一”,因为?

答案:颈联写景在境界上与前联截然不同,正是律诗的上乘之作。

解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昔人黄鹤,杳然而去,后四句写芳草绿树历历在目,好处是?

答案:昔人黄鹤,给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不但使人陡添离愁,而且笔有波澜,动人心弦。

解析:

下面这首唐诗主要运用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它以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与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进行今昔对比。

解析:

这首诗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答案:燕子;兴亡

解析: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咏史诗的特色。

解析:

诗评家历来认为,最后两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神来之笔,你是否赞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赞同。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白雪等不得春色迟来而装点一派春色,“却嫌”“故穿”以拟人手法写出白雪的灵性,饶有情趣,于寻常景色中翻出新奇。

解析:

诗评家认为“横”字是炼字,谈一谈这个字运用的好处。

答案:“横”字表现自然、悠闲、恬淡。

解析: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松声”。

解析:

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需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赋予风以人的情感。

解析:

请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案:这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同,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等。

解析:

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案:《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集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诗人的感受。《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解析:

“深居”指诗人在桂林的寓所,着一“深”字,意在表现?

答案:其地之幽僻,环境之幽静。

解析:

品味一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含义。

答案:表示特别垂怜卑微的生命,人生更该注重晚节。

解析:

诗题为“早梅”,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早”字?

答案:“暖独回”“一枝开”写出梅开之早,“一枝”为点睛之笔,显出此梅不寻常。

解析:

诗中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早梅的特点?

答案: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三、四句以山村野外的白雪作背景,正面描绘梅花;五、六句借禽鸟来烘托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总之,首联、颈联从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结合,刻画梅花傲寒的品性和素艳的风韵。

解析:

一、二句是怎样写出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案:首句写秋雨连江,夜幕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解析: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案: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解析: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整首诗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解析:

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表现诗人孤寂、无聊的心情。前两句写出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候,但约客未至,却只听见阵阵的雨声、蛙声。第四句通过描写“闲敲棋子”这一细节表现诗人孤寂、无聊的心情。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

这首诗引用了一个什么历史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中引用的典故是唐玄宗李隆基为博取妃子杨玉环一笑,每年都会命令从南方快马运送荔枝到长安,劳民伤财的故事。含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

解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答案:第一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这是写骊山宫阙全景,第二句写清晨大门陆续打开的情形,第三句写宫里妃子知道荔枝到来而满心欢喜,第四句是全诗点睛之笔,告诉人们无人知道奔忙的驿马竟是给妃子送荔枝的。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