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鉴赏

下列关于明代花鸟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 明宣宗时,宫廷画院花鸟画风格面貌多样,但意境与格调比宋代院体花鸟画略逊一筹。
  2. 吴门四家花鸟画在吸收前代大师成果基础上发展处鲜明个性特征,取得重大突破。
  3. 陈淳的大写意花鸟画充分表达了笔墨的特性与画面的形式感,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4. 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的新体派,其成就超越了早于他的陈淳,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B项文中只说吴门画派“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由“严格地说,吴门画派……并没有开宗立派的意义”可知“取得重大突破”错。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下列对明代花鸟画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1. 画家们广泛地学习和借鉴院体画家、文人画家及民间画师的优良画风。
  2. 文人参与花鸟画创作以后,绘画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特质。
  3. 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和狂放奇崛、傲视万物的强烈个性。
  4. 画家们大胆尝试,或借鉴山水画笔法,或引书法笔法画人物,或使用新材料。

答案:C

解析:“画家们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激情”属无中生有,“狂怪奇崛、傲视万物”也仅指徐渭画作的个性。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1. 明宣宗在位期间,宫廷画院的花鸟画只是沿袭宋代花鸟画的风格面貌,没有取得突破。
  2.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花鸟画由于创作风格一开始就标新立异,所以取得了最高成就。
  3. 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4. 徐渭将狂草笔法、泼墨法融入大写意花鸟画,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澎湃激情和愤懑情绪。

答案:D

解析:A.“没有取得突破”错,原文为“并无根本突破”。B.强加因果。C.歧义。原文并未表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是文徵明的。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愿输家财半助边。 输:捐献
  2. 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见:我
  3. 于是上久不报式。 报:答复
  4. 上过其羊所,善之。 善:认为??好

答案:B

解析:“见”表被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 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2. 尊显(以)风百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3. 上贤(之),下诏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4. 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答案:B

解析:都是表目的的连词;A、第一个“为”是作为的意思,第二个“为”是替、给的意思。C、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音节助词。D、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表被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1. 卜式靠牧羊致富,但为了抗击匈奴,他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的费用。皇上觉得这个人情太重了,并担心卜式会因此而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所以没有接受卜式的家产。
  2. 当富豪人家纷纷隐匿家产时,卜式却热衷于拿出家产去资助官府。皇上重赏了卜式,完全是出于鼓励富商人贾能够顾念国家、支持自己的政策的目的。
  3. 皇上对卜式的用管理羊群的方法来管理老百姓的理论颇感兴趣,想试一试他的本领,便封他为缑县令,果然缑氏百姓反映很好;出任成皋县令,办理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好。这样皇上更重用他了。
  4. 南越吕嘉谋反时,卜式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意父子一起率兵奔赴前线,决一死战,以力效国。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没有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

答案:C

解析:A原因是因为公孙弘认为“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教化的楷模而扰乱了法纪”。B皇上重赏卜式,是因为他认为卜式终究是一位性情忠厚的人,当然其布告天下有以此来教化百姓的目的,但不能说完全是为了鼓励富商大贾。D“皇上认为虽然他们最终不可能会真正上战场,但有这种保卫国家的心意就已经很难得了”是对原文“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意思的曲解。

联系全文看,下列关于卜式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卜式与他的弟弟分家时,自己只要了一百来只羊,把其他田地、房屋等都留给了弟弟。他弟弟家业尽破,他又多次相助,这说明卜式是一个友爱兄弟的人。
  2. 从卜式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抗击匈奴、出资二十万作为迁徙百姓的花费、主动请求奔赴南越决一死战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卜式是一个不吝啬钱财、不图回报、忠心为国的人。
  3. 卜式愿意资助朝廷抗击匈奴,却什么事情也没有求;被封为中郎官却不愿意做,宁可替皇上放羊。在皇上看来,卜式是一个内心有高尚品德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
  4. “非遇其时,焉能致此位乎?”说明在作者看来,卜式牧羊出身,以财输边,从郎官、县令升至御史大夫,主要原因是遇上了好机会。

答案:C

解析:“不善于表达自己”概括不当。

选出对黛玉心理描写和贾母的第一段语言理解正确的一项( )

  1. 黛玉对王熙凤的无礼非常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
  2. 黛玉对贾府的家规产生怀疑,贾母之语充满对王熙凤的喜爱。
  3. 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特殊,贾母之语充满对王熙凤的喜爱。
  4. 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王熙凤的喜爱,贾母则试图掩饰这种喜爱。

答案:C

解析:AB明显不合黛玉心理推测,D贾母并未“试图掩饰这种喜爱”。

下面一段话对人物语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1. 说给老祖宗听,“龙生龙,凤生凤”,黛玉的气派与老祖宗一脉相承。
  2. 说给贾政、王夫人听,显示自己能说会道,精明强干。
  3. 说给黛玉听,赞扬黛玉的美貌,以赢得她的信任和好感。
  4. 说给迎春姐妹等听,“嫡亲孙女”的气派和标致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B

解析:这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并无B意思。

对王熙凤肖像描写的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1. 旨在表现王熙凤特殊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2. 旨在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3. 旨在表现王熙凤的服饰高雅华贵。
  4. 旨在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答案:A

解析:“对王熙凤肖像描写”为的是突出她在贾府的特殊地位,突出她的雍容华贵,炙手可热,也显示她的个性,贪婪又俗气。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厉布衣之节 厉:劝勉。
  2. 征欲擢用纲 擢:提拔
  3. 南州晏然 晏:安定。
  4. 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侈:夸耀

答案:A

解析:厉,磨砺,激励

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中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2. 思(以)爵禄相荣(以)乱易整,不武
  3. 公其深计(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 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答案:D

解析:①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②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A选项,而,表判断;B选项,以,介词,介凭借手段,用;C选项,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2. 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3. 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4. 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答案:B

解析:得不到重用不是得罪高官耆儒而使皇帝不高兴。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2. 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3. 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的。
  4. 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答案:A

解析:王夫之在文中并没有称赞张纲此举是“有智有勇之举”。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苟直书其事,不掩其u3000u3000瑕:缺点。
  2. 恶名于千载 被:遭受。
  3. 韦昭正于吴朝 仗:依仗。
  4. 撰辽东之本 窃:私下里。

答案:B

解析:B项,“被”的意思是“覆盖”的意思。“泽被后世”的“被”即为此义。

下列语句中加括号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 然世多驱邪(而)弃正 不践君子之迹,(而)行由小人者
  2. 故宁顺从(以)保吉 是(以)张俨发愤
  3. 苟直书(其)事(其)有贼臣逆子
  4. 则秽迹彰(于)一朝 崔浩犯讳(于)魏国

答案:D

解析: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B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因。C项,①代词,他们的;②代词,其中。D项,都是介词,表对象。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 盘盘,囷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2. 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
  3. 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骊山北构西折
  4.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 独夫心,日益骄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那里。B都是介词“比”。C项,表转折/表承接。D项,动词“到”/结构助词“的”。

下列各句中,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戍卒叫,函谷举

  1.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2.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3. 不拘于时,学于余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C

解析:例句和C项都是被动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B项是判断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2. 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四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之多和她们生活的奢靡,也进而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3. 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4. 结尾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杜牧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并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答案:C

解析:“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表述错,不是比喻,“多于南亩之农夫”是一典型的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在这里介出比较的对象,表比较,译为现代汉语,“多于……”相当于“比……多”。

下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 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2. 而听细说。细:细微
  3. 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4.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的翅膀

答案:B

解析:

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1. 击沛公于坐 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2. 今日事何如 夜驰沛公军
  3. 樊哙覆其盾地 乃设九宾礼
  4. 啖之秦强赵弱

答案:C

解析:C均为介词,在;A因,介词,趁机/经由,通过B助词的;动词,到;D连词,顺承;连词,转折。

下列句式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1. 亚父者,范增也
  2.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C

解析:C为被动句,其他为判断句。

关于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1. 刘邦到鸿门以后向项羽致歉说,自己在河南省作战,项羽在河北省作战,虽然想到有可能攻破秦都但没想这么快。
  2. 范增对形势发展的严重性有了充分的估计,如果不能抓住鸿门宴这一有利时机除掉刘邦,项羽将领将成为刘邦的俘虏。
  3. 樊哙的出现打乱了范增的部署,其勇敢的表现足见其勇敢和忠心。
  4. 鸿门宴既是双方剑拔弩张的政治斗争,更是一场智慧与谋略的较量。

答案:A

解析:A河南省、河北省不对,应为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 (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1. ①②③
  2. ①⑤⑥
  3. ②④⑥
  4.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②说马文升正直敢言,③说马文升对太子的教育严格要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2.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3.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4.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答案:D

解析:非不去,而是到了钧州又离开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答案:(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解析:

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2. 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3. 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4. 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答案:A

解析:登:考上,考中

下面句子中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兵器,武器
  2. 诸侯之所亡 亡:丧失,丢失
  3.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4.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一向,过去

答案:D

解析:向:假如

下列各组两个句子中加横线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 不赂者赂者丧而犹有可不赂而胜之之势
  2. 赵尝五战秦其势弱
  3. 赵常五战于秦,二败三胜惜其用武不终也
  4. 破灭道也封天下谋臣

答案:D

解析:A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是可以;B第一个于是与,第二个是比;C中第一个而是并列关系,第二个是转折

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苟以天下之大
  3. 为秦人及威之所劫
  4. 赵常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答案:C

解析:C项与例句同,都是被动句。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本段文字节选自《六国论》,作者是宋代的( )

  1. 苏轼
  2. 苏洵
  3. 苏辙
  4. 王安石

答案:B

解析:

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 思厥先祖父
  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答案:C

解析:

请将“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答案: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解析:

对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本来
  2. 吾从而之 师:以 为师
  3. 是故圣圣 益:有益
  4. 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答案:C

解析:益:更加

下列四组中,全部表明当时从师学习的风气不佳的一项是()①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 ①②③
  2. ①③④
  3. ②③⑥
  4.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①是作者的议论,指出疑难对人而言是客观存在的;④是作者的议论,指出童子学习内容存在问题。⑤陈述为君子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相互学习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 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传统的观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古代圣人才智超人,却还能虚心地求师学习,这也是他们越来越圣明的原因。
  3. “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结果各异。
  4. 士大夫中地位低的认为从师学习是羞耻的事,地位高的则认为是近乎谄媚的事。

答案:D

解析:士大夫这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应该是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的事。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1)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2)不明白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跟从老师(学习)。

解析:

概括第(2)段赵家米铺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写出了赵家米铺米香四溢(香味醇厚)。作用:①引出小说主人公米铺赵老板。②衬托赵老板品格端正、为人厚道。

解析:

理解(5)(6)两段加点的两个“笑笑”的不同含义。

答案:第一个 “笑笑”写出因赵老板受人尊敬而喜悦;也写出赵老板为人低调、随和。第二个“笑笑”写出赵老板不同于袁店人的从容、淡定;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智慧。

解析:

简析(12)段如何塑造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①通过语言描写,“过年吃点好米”表现赵老板的慈悲、善良、大义。②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看着、捻、嚼、点头——表现赵老板做事认真。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