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校本研修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研修基于校级教研活动开展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学校是研修的基地,教师是研修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研修的直接目的。简言之,校本研修是一种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研究活动,其核心是学校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题干中,杨老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而非校本研修。故选D。
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题干中,某校将自习课更改为学科课程,只重视智育,违背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故选B。
解析: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题干中,校长只注重学科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故选B。
解析:根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及时介入和引导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教师不仅要向幼儿传播知识,也要关注幼儿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路人。题干中,面对贝贝比较内向这一问题,孙老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贝贝与他人交流,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教育角色。故选A。
解析: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一方面表现为教育成果的迟效性。教育在育人方面从来不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劳动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为一个人从接受学校教育伊始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教师要通过长期连续性的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劳动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会因为教育活动的结束而终止,它会延伸到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题目中毕业后在社会、工作上表现优秀的校友,离不开在各阶段教育中教师的辛勤付出。体现了教师劳动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故选C。
解析:素质教育不是特长教育;也不是强调知识,而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发展质量;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相矛盾。故选C。
解析:题干中“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意思是:我们应保持着淡泊的心态,静待时光流动,不急不躁,终能等的花开。学生是发展的人,对待学生要平心静气;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不能揠苗助长;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能,终能等的花开。题干这句话看不出学生的独特和差异性。故选A。
解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授人以鱼”是指的基础知识,很明显A不符合本题要求,“授人以渔”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更重视学生的发展能力。故选B。
解析:题干认为学生成才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雕塑,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故选D。
解析:“为人生做准备”即素质教育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指的是受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故选D。
解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强调了新课改中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故选D。
解析: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多看学生的闪光点而不是缺点。故选B。
解析:题干中邱老师向李老师学习“慕课”形式并进行分析研究,体现了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故选B。
解析:学生是发展的人,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老师不能从学生现在的表现推出其没出息、没潜力,即不能认为学生是“朽木不可雕也”。故选A。
解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表现在: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故选A。
解析: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具有单一性,难以适应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尤其难以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任务的多方面性和综合性。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探讨教材的呈现方式,来解决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教学方法的取长补短,来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现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整体化”。故选B。
解析:福勒和布朗关于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①关注生存阶段:新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②关注情境阶段:老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上。③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题干中杨老师很在意领导对自己的看法,可看出杨老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故选B。
解析:本题考查叶澜的五阶段理论。处于“任务关注”阶段的教师随着教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自信心日益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外在评价与职业升迁。此阶段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题干中,韩老师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关注怎么才能行,正是此阶段的表现。故选C。
解析: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故选B。
解析: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逐渐成为每名教师的基本职业生存方式。故选A。
解析:题干中指出教师指导方向,起组织、引导的作用,可以看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故选C。
解析: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导主任卢老师的做法过于简单粗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另外,学生是完整的人,卢主任不应该在公众场合用难听的话严厉批评大助理,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是错误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故选C。
解析:卢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讨论,体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但是从其他老师的反馈可以看出,卢老师没有做好知识的传授。A说法是不对的,卢老师的课不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问题,相反,格外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故选A。
解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故选B。
解析:一味地追求安静,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压抑学生的天性,是不正确的。应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解析:林某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讲,违反实验操作规范导致学生伤害事故,属于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因此,应由林某承担主要法律责任。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解析:教师王某认为学校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解析:学生沉迷网络属于不良行为,学校可要求参加校内服务活动。
解析:教师陈某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缓期一年执行,丧失教师资格,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事故发生于上课期间,教师没有及时制止,学校要承担责任;陈某是造成伤害是主要原因,要承担责任。
解析:教师在履行职务中的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先予以赔偿。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解析:学校的设施符合国家标准,老师多次提醒,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无法律责任。
解析:《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区分,D选项的表述属于教师义务。
解析:教师嘲笑李某的先天缺陷,导致李某自杀,这一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因此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同时,该老师也会被学校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