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汇报|第三次免疫皮肤病诊治工程技术学术会议
时间:2024-10-22 字体:大 中 小
为推动皮肤病学领域的诊疗创新和跨学科合作,2024年10月18日至20日,第三次免疫皮肤病诊治工程技术研讨会在浙江绍兴隆重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倾力主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免疫性皮肤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医科大学提供协办支持。会议吸引了众多院士及300余名国内外医工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皮肤性病学的最新研究,聚焦疾病诊治、医工交叉合作、成果转化及知识普及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10月20日,各分会场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讨论。 专题一: 痒与痛:皮肤病主要症状的病机和控制 2024年10月20日,第三届免疫皮肤病诊治工程技术研讨会的专题一“痒与痛:皮肤病主要症状的病机和控制”在浙江绍兴盛大开幕。 张理涛教授深入剖析了老年性瘙痒的多维病因;宋志强教授则分享了瘙痒控制的新策略和进展;李邻峰教授强调,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止痒剂,适用于不同疾病,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金哲虎教授对瘙痒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最新的解读。专家们还指出,根据病因选择治疗方法是实现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会议的尾声,栏目主席李承新教授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他强调了明确瘙痒原因和科学控制瘙痒的重要性,并呼吁深入研究新型药物,推动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期早日实现更有效的防治措施的临床应用。 专题二: 专科专病建设与数字化管理 专题二的议题覆盖了如何确定专病门诊的疾病范围、专病门诊对皮肤科专科建设的益处,以及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经验。 栏目主席王刚教授在会议上深入剖析了开设专病门诊的疾病选择,强调了患者就诊需求、科室人才和医疗资源、以及重点攻关和临床科研需求的综合考量;李玉叶教授分享了专病门诊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的经验,她认为数字化管理是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构建专病门诊数字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融合、管理和开放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同时为医务人员提供大数据分析和专病数据库建立的基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杜娟教授则从科室层面、医生层面和患者层面,阐述了开设专病门诊对皮肤科专科建设的益处。 专家们还指出,专病门诊数字化管理的平台建设应通过平台对患者的病情随访,探究真实世界的数据。最后,李玉叶教授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她强调,在专病门诊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应以便捷和高效为首要出发点,从患者需求出发,在预约、接诊、诊断、治疗、复诊和随访等多方面进行优化。 专题三: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皮肤科的应用前景 该专题总结了多位专家关于人工智能在皮肤科应用及其进展的发言,由主持人崔笑宇、王文氢、王惠平、吴海竞开场,带领皮肤科与相关学科的同仁们进行交流与分享。专家们从人工智能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大家认为,人工智能带来了无限便利,作为工具,它在医学领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的作用。随后,专家们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以及它为皮肤科医生和患者带来的潜在便利。本次会议令人受益匪浅,最后主持人对会议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期待与专家们再次相聚。 专题四: 皮肤科药品化妆品转化研究专场会议: 经验与挑战 专题四“皮肤科药品化妆品转化研究专场会议”圆满举行,由赖玉平、牛旭平、柏冰雪和杨慧兰教授共同主持。会议聚焦药物性化妆品的转化经验与挑战,涵盖新型药物研发、活性成分的皮肤兼容性、创新技术应用及临床试验设计等多个重要环节。孟庆元博士分享了克利加巴林的研发历程,展示了新型药物的成功实践。专家们就药品向化妆品转化中的成分优化、技术创新和长期临床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专题五: 现代全球药物及可及性相关策略和路径 该专题总结了多个专家关于提升全球药物可及性、促进罕见病药物研发和新药及医疗器械创新的发言内容。专家们提出了多种策略,包括通过医保谈判和商业保险增加药物的覆盖,鼓励国产创新药物研发,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审批流程等。针对罕见病药物,强调了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市场独占期等激励措施。同时,专家们还提出了促进新药和医疗器械创新的措施,如加强政策支持、产业链整合、国际合作以及优化研发和审批流程等。 专题六: 如何做好皮肤科高质量科普 在专题6“如何做好皮肤科高质量科普”的讨论中,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皮肤科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科普选题的生动性、传播平台的选择、互动反馈机制、以及科普内容的规范化展开了深入讨论。本场讨论由马慧群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良才教授(佛山市和佑医院)、唐芹教授(中华医学会)和韩秀萍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几位知名专家共同主持。主持人们不仅引领了整场讨论,还就如何提升科普的质量和覆盖面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专家们普遍认为,皮肤科的科普工作应聚焦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皮肤科科普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需更为系统和规范,借助多方合作及创新传播手段,才能有效推动公众对皮肤健康的正确认知。 专题七: 皮肤美容技术前沿与问题 金哲虎教授在会上深入探讨了皮肤科学与皮肤美容的关系及面临的挑战;李正秀教授就公立医院加入医美赛道时面临的挑战和运营管理策略提出了见解;项蕾红教授指出,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制定医疗美容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指导医疗美容项目合理收费、规范医疗美容材料的使用及质量监管、正确规划医疗美容从业人员的执业范围、简化医疗美容新项目的审批流程;专家们还强调,医研共创为护肤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理论基础。在会议的尾声,金哲虎教授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他认为,医研共创驱动护肤品行业的发展是趋势,也是必然。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问题导向的需求是驱动护肤品行业发展与革新的源泉;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是驱动护肤品行业发展与革新的生产力。 专题八: HPV感染防治创新与挑战 齐蔓莉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HPV感染防治的三个发展方向:针对HPV病毒的抗病毒药物、设计免疫治疗方案、加强对尖锐湿疣和宫颈癌以外HPV感染性疾病的公众教育;杨阳教授分享了她在宫颈高危HPV感染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并指出治疗男性和女性生殖道HPV无症状携带者应基于HPV持续感染的时间和亚型,特别是当女性宫颈反复感染或持续时间长、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警惕性伴侣的感染情况,并考虑对男性进行治疗;王雷教授则强调了HPV与皮肤科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治疗特殊部位和难治性寻常疣方面存在的挑战。与会专家还指出,加强免疫学机制研究,从免疫学角度清除病毒,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防治策略。会议最后,齐蔓莉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她强调了对HPV进行严密、持续监测的重要性,并呼吁深入研究HPV的应用基础,推动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期早日实现更有效的防治措施的临床应用。 专题九: 皮肤科器械类转化研究经验与挑战 该专题总结了多位专家关于皮肤科器械类转化研究经验与挑战的发言,由主持人张理涛、鲁建云、宋智琦、齐瑞群开场。首先,何志欣分享了在医学领域如何有效进行专利转化的方法,强调了思维的开阔性。她指出,转化工作不仅应局限于器械的研发,还可以探索如给药途径等其他创新方向,令与会专家们豁然开朗。接着,各位专家纷纷分享了自己在医疗器械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并进行了深入的经验交流,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众人一致认为,尽管转化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扰,但通过资源整合、跨学科合作与政策支持,依然能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会议气氛热烈,参与者们积极互动,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思考。最后,主持人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持续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共同推动皮肤科器械的转化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专题十: 炎症免疫性皮肤病诊治前沿与问题 在专题十“炎症免疫性皮肤病诊治前沿与问题”的会议中,银屑病和白癜风的治疗新进展成为焦点。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栗玉珍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宏慧教授共同主持,会议首先针对银屑病治疗中的生物制剂转换展开讨论。栗玉珍教授致辞指出,生物制剂的出现为银屑病治疗带来革命性改变,但疗效衰减和患者个体差异问题仍需关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纪超教授作为特邀讲者,详细分析了“银屑病生物制剂转换治疗时机的选择”。纪教授指出,转换治疗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原发性或继发性失效、经济因素、不良反应等,并根据患者具体需求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若是疗效衰减或失效,需优化剂量、联合治疗或选择不同靶点的生物制剂。 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潘萌教授主持,会议重点探讨了JAK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在国内的前沿进展。 高兴华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提到,白癜风的复发率高且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乔建军教授作为特邀讲者,详细介绍了JAK抑制剂在皮肤科中的应用,特别是JAK抑制剂通过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药理机制,能够在控制白癜风病情和促进色素恢复方面显示出显著优势。芦可替尼乳膏的使用案例表明,这种创新药物在海南的“先行先试”政策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特别是在局限性白癜风患者中的快速复色效果。 此次会议不仅提供了银屑病和白癜风治疗的新视角,还通过生物制剂和JAK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案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解决方案。专家们的讲座和讨论为炎症免疫性皮肤病的诊疗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未来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问世,相信会有更多创新疗法造福患者。 专题十一: 多组学技术在皮肤科的应用 该专题总结了多位专家关于多组学技术在皮肤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及其进展的发言。多组学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能够全面解析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专家们强调该技术在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雄激素性脱发等皮肤病中的应用,通过整合大数据、精准医学和组学数据,推动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管理。 专题十二: 组织再生与修复:干细胞与类器官” 本专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皮肤科专家,他们共同探讨了干细胞与类器官技术在皮肤再生及修复中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前景。 本场讨论由雷明星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徐学刚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万苗坚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陈柳青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共同主持,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类器官技术在皮肤组织再生中的应用前景。2、干细胞与皮肤再生的最新进展。3、实验室中的类器官模型如何转化为临床治疗手段。4、未来皮肤再生治疗的伦理和监管问题。本次讨论展示了干细胞和类器官技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也为未来的临床转化指明了方向。与会专家们呼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推进该技术的转化应用,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