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介绍
学会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分会介绍>学会介绍 > 正文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会史

时间:2013-03-04 字体: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会史
(2004年专科分会编写)

中华医学会1937年4月1至8日在上海召开第十二届大会。在此大会上成立了中华皮肤病学会为中华医学会的专科学会,后改称中华皮肤性病科学会。选出会长陈鸿康(当时为北京协和医院讲师),副会长罗爱思(F.Reiss美籍匈牙利人,当时为上海医学院兼职教授),秘书杨琳(L.Young),委员穆瑞五、依克伦等,会员人数很少;在这次大会的皮肤性病组上宣读了论文7篇,麻风组上宣读论文6篇。1939年《中华医学杂志》聘请会员杨国亮为皮肤性病科学编辑顾问。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华皮肤性病科学会没有开展什么活动,委员也未改选,全国解放后,曾一度称为皮肤花柳科学会。

1952年中华医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出席的全国皮肤花柳科学会会员共有65人,改选了皮肤花柳科学会委员会,胡传揆任主任委员,于光元任副主任委员,常委李洪迥、王光超、梁华堂,委员有尤家骏、杨国亮、董国权、刘蔚同、刘铭锐、穆瑞五等,候补委员有朱仲刚、李景颐、郭子英等。此后,中华医学会皮肤花柳科学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常见皮肤病与性病防治、专业队伍培养、《中华皮肤科杂志》的编辑发行等方面,发挥了成效显著的推动作用。

1955年7月15日,经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议决定,皮肤花柳科学会改为皮肤性病科学会。

1956年7月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当时全国的皮肤性病科学会会员已发展到250人,会议收到皮肤性病方面论文共44篇,在中华医学会大会上宣读了3篇,皮肤性病科学会上宣读了15篇;在此次会议上选出了第三届皮肤性病科学会委员会,由胡传揆任主任委员,杨国亮、穆瑞五为副主任委员,常委有李洪迥、王光骏、于光元、刘蔚同、董国权等。

1959年在江西南昌召开了皮肤性病科学会第四次全国会议,出席会员46人,收到论文104篇,大会报告12篇。改选了新的委员会,主任委员胡传揆,副主任委员杨国亮、李洪迥,委员于光元、刘蔚同、董国权、黄明一、赵炳南、尤家骏、朱德生、王光超等。一直到1978年之前,因全国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学会一度停顿,没有活动。

粉碎四人帮后,中华医学会恢复活动,皮肤性病科学会改称为皮肤科学会。1978年10月,根据中华医学会统一安排,在江苏徐州召开了地区性全国皮肤病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恢复了皮肤科学会,增补了第四届委员会,由胡传揆任主任委员,杨国亮、李洪迥任副主任委员,常委有于光元、刘蔚同、王光超、董国权、叶干运、张志礼、穆瑞五,秘书由张志礼兼任,委员共36人,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00余篇,大会报告了30篇,参加大会约300多人,会上讨论了我国皮肤科的规划和发展远景。

1982年10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540余篇,大会报告论文40篇,并分6个小组深入讨论了结缔组织病、疥疮、麻风病、真菌病、病毒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皮肤肿瘤等学术问题;会议期间改选了全国委员会,由李洪迥担任主任委员,王光超、刘辅仁、朱仲刚任副主任委员,胡传揆、杨国亮为名誉主任委员,常务委员有袁明忻、叶干运、陈集舟、张志礼、董国权、李松初、秘书由张志礼、陈集舟兼任。在第五次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上,日本皮肤科学会首次应我国皮肤科学会邀请而派来代表团参加,这是中外皮肤科学会间的首次学术交流。1985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老年及小儿皮肤病专题研讨会,收到论文300余篇,大会及分组报告论文共56篇。

1986年11月在广州召开第六次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00余篇,到会人数达300人,重点讨论了结缔组织病及传染性皮肤病(包括性病)的防治问题;大会改选了皮肤科学会全国委员会,由王光超担任主任委员,陈锡唐、刘辅仁、朱德生担任副主任委员,常委有叶干运、李松初、张志礼、陈洪铎、罗汉超、赵辨、施守义,张志礼兼任秘书。1989年11月,皮肤科学会病理学组在广州湛江召开了首次会议,参加代表80余人,选举陈锡唐为学组组长,会议报告论文32篇,交流皮肤病理切片95张,还有加拿大Wood教授提供的病理切片10张。

1990年4月在河南洛阳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0余篇,参加人数300余人;在此次会议上选出了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由陈锡唐担任主任委员,陈洪铎、徐文严、张志礼为副主任委员,王光超为名誉主任委员,刘辅仁为名誉顾问,马圣清、王德馨、许彤华、罗汉超、周光雯、施守义、赵辨,徐汉卿、蔡有龄为常委委员,马圣清、朱铁君兼任秘书。1991年4月,皮肤科学会医学真菌组在广东省深圳市集会,会上选举陈锡唐兼任学组组长。

1994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八届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00余篇,有447篇在会上进行交流,大会报告28篇,参加会议的人数246人;此次会议还有台湾著名皮肤科专家王铸军教授专程来京在会上作了关于皮肤淀粉样变的客座讲演,这是海峡两岸皮肤科专家交流的一个突破。会议期间选出了第八届委员会,陈洪铎担任主任委员,徐文严、张志礼、秦万章为副主任委员,王光超、陈锡唐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刘辅仁教授为名誉顾问,马圣清、朱铁君、曹仁烈、袁兆庄、赵辨、朱钵、周水华、徐汉卿、马骏驰为常委,并聘请马圣清、朱铁君兼任秘书。1994年10月经皮肤科学会常委会研究后,新成立了3个学组,即儿童皮肤病学组;实验研究学组和性病防治研究学组;由林元珠任儿童皮肤病学学组组长,陈洪铎兼任实验研究学组组长,徐文严兼任性病防治研究学组组长,皮肤病理学组和医学真菌学组则分别改由马圣清和于淞担任组长。1995年5月,第一届实验皮肤科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正式参加者130人,其中多为由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中青年皮肤性病科医师或研究生导师,还有5位中外专家作了特别讲演;会议资助了有较高水平或特殊困难的中青年,且评出金奖一项、银奖四项;这次会议学术气氛空前高涨,使我国皮肤性病实验研究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跨入了新的里程。

1998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九次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收到论文700余篇,有120篇在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大会报告36篇,参加会议人数900人,会议期间选举了第九届委员会,陈洪铎人主任委员,徐文严、张志礼、马圣清、廖康煌为副主任委员,王光超、陈锡唐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刘辅仁教授为名誉顾问,朱铁君、曹仁烈、王家璧、傅志宜、赵辨、徐世正、周永华、徐汉卿为常委,并聘请朱铁君、王家璧兼任秘书。

2000年经中华医学会常委理事会批准皮肤科学会更名为皮肤性病科学会。

2002年5月在大连召开第十次全国皮肤性病科学术会议,共收到稿件1268篇,有670篇在会议上进行学术会议,大会报告11篇,德国皮肤科专家E.Orfanos作了皮肤科系统治疗与分子生物学进展报告;陈洪铎、强伯勤、曾毅及洪涛4位院士分别作了特别演讲,参加会议人数1000多人,是组委会始料未及的,说明皮肤性病科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会议期间选举了第十届委员会,陈洪铎连任主任委员,马圣清、廖康煌、张学军为副主任委员,王光超、陈锡唐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刘辅仁、徐文严为名誉顾问,朱铁君、朱学骏、王家璧、傅志宜、乌日娜、郑茂荣、孙建方、徐世正、曾凡钦、陆洪光、高天文为常委,并聘请王家璧、傅志宜兼任秘书。

2002年10月经主副委扩大会议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后,把1994年成立的3个学组增加到8个学组,即皮肤变态反应学组、实验研究学组、性传播疾病学组、皮肤性病防治学组、银屑病学组、儿童皮肤病学组、皮肤病理学组、皮肤真菌学组。由廖康煌人皮肤变态反应学组组长,张学军人实验研究学组组长,傅志宜任性传播疾病学组组长,王家璧任皮肤性病治疗学组组长,郑茂荣任银屑病学组组长,徐世正任儿童皮肤学组组长,孙建方任皮肤病理学组组长,金学洙任皮肤真菌学组组长。这些学组集中了国内相同专业的皮肤性病工作者,经常交流经验,切磋技术,活跃了全国的学术气氛。特别是皮肤病理学组在陈锡唐、马圣清的主持下,学术交流频繁,而且结合实际,深受皮肤病理工作者的欢迎。

为进一步促进和提高我国皮肤性病学科的发展于2003年1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由全国各地的37位45岁以下青年皮肤性病学博士(副教授)或教授组成。张学军任主任委员,陈洪光、何春涤、骆丹、郝飞和吕昭萍任副主任委员。

我国皮肤性病工作者与国外的民间交流,已有悠久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对外交往迅速增多。1982年10月在武汉召开第五次全国皮肤科学术会议期间,以安田利显为团长的日本代表团一行10人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1985年10月在石家庄召开老年及小儿皮肤病专题研讨会上,朝田康夫等日本学者参加了会议。1988年以来中日两国皮肤科学会,每两年举行联合学术会议,分别在北京(1988)、上海(1990)、大连(1992)、成都(1994)、北京(1996)、西安(2000)及广州(2002)召开,参加每次会议的中日双方人员各约150名,会议的中方主席分别为王光超(1988)、陈锡唐(1990、1992)、陈洪铎(1994)、徐文严(1996、2000)、马圣清(2002),这些会议为加强中日皮肤性病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和友谊,作出了贡献。在第三届(1992)及第四届(1994)中日联合皮肤科学术会议上,还有美国与韩国的同行参加会议。第七届中日联合皮肤科学术会议盛况空前,中日双方共约400余位医师参加了会议。美国Cooper教授及奥地利Fritsch教授还作了特别讲演。中国台湾地区的皮肤科医师也参加了大会。

1994年开始,皮肤科学会每年向美国皮肤科学会推荐若干名优秀中青年学者,由对方资助参加美国皮肤科年会进行交流。1995年6月皮肤科学会主办了北京国际皮肤科研讨会,中、美、英、加、法、芬各国人员百余人参加会议,由陈洪铎和J.Uitto共同担任主席。此外,各学组及各地分会曾先后邀请各国同行参加会议。

1998年10月由皮肤性病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外联部主办的第五届亚洲皮肤科大会成功地在北京举行,大会主席为陈洪铎院士。大会以“东方医学走向世界”为主题,突出临床,亚洲、欧洲和北美的100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前世界皮肤科主席美国StepherI.Katz教授、奥地利的Klaus Wolff教授、法国J.Revuz教授和德国E.Orfanos教授等世界一流学者、权威作了精彩演讲。这次大会使我们了解到世界皮肤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也为我国、亚洲以至世界各地的皮肤科医师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及促进的讲台。

为加强海峡两岸皮肤性病学界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1999年于黄山举行了第一届海峡两岸皮肤病研讨会,双方各有11位专家参加,徐文严教授与曾兴隆教授主持,10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

2000年于西安、2001年于成都分别举行了第二、三届海峡两岸皮肤病研讨会,2002年于厦门举行第四届海峡两岸皮肤病研讨会,台湾专家17人,内地专家13人参加研讨会,由傅志宜、曾兴隆、徐世正教授主持,陈洪铎院士等8位专家作了学术报告。

《中华皮肤科杂志》1953年创刊于北京,当时为季刊,发行量约5000册。1958年改为双月刊。其后曾因国内形势而两度停刊。1980年复刊后,编辑部设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当时在江苏省泰州市)。1984年编辑部随该所迁至江苏省南京市至今。现发行量10000余册。《中华皮肤科杂志》自创刊以来的总编辑为胡传揆(第1~5 届);王光超(第6届)、陈锡唐(第7届)和徐文严(第8、9届)。先后担任副总编辑者有李洪迥、杨国亮、董国权、于光元、王光超、叶干运、吴绍熙、刘季和、徐文严、陈洪铎、康克非、马圣清、邵长庚、王侠生。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科学会得到西安杨森公司、诺华公司的很好合作,设立了科研基金的工作。由西安杨森公司资助的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科学会科研基金于1994年开始启动,至今已有10年,共四届。第一届1994年度(包括1994、1995两年),共有32人申请,经评审后批准18人;第二届1996年度(包括1996、1997两年),共有99人申请,经评审后批准30人;第三届2000年度(2000、2001两年),共有119人申请,评审批准32人;第四届2003年度(包括2003、2004年度),共有121人申请,评审批准资助50人,每届共资助40万元。由诺华公司资助的2001年度(包括2002、2003两年),共有125人申请,经评审后批准69人,共资助60万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皮肤科学会在老一辈专家胡传揆、马海德、杨国亮、李洪迥、尤家骏、于光元、刘蔚同、穆瑞五、王光超、董国权、赵炳南、曹松年等教授领导下成绩辉煌,曾一度在我国基本消灭了性病,有效地防治了麻风病、头癣和职业性皮肤病,对常见皮肤病防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培养皮肤性病专业队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胡传揆教授因首先指出蟾皮病与维生素甲缺乏症的关系而著名于世,他创办了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即今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建国以来长期担任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兼《中华皮肤科杂志》总编辑,是我国实验梅毒研究的先驱。在我国一度基本消灭性病的工作中,胡传揆、李洪迥等教授卓有功绩。马海德教授原籍黎巴嫩,生于美国,为中国人民的麻风病防治贡献了终生。尤家骏教授也是国内外著名的麻风病专家。杨国亮教授创办了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主编了第一版国家卫生部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桃李满天下,他和于光元教授对我国皮肤性病教学工作贡献卓著。刘蔚同教授对皮肤病治疗,特别是皮肤外用药,造诣深厚。朱德生教授在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完整大型中文皮肤病学。穆瑞五教授对职业性皮肤病防治,王光超、董国权教授对皮肤病理研究,赵炳南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曹松年教授对我国医学真菌学的发展,分别做了卓越贡献。李洪迥教授曾任第五届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王光超教授曾任第六届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兼《中华皮肤科杂志》总编辑。先后主编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国家卫生部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曾被选为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曾任中国性学会第一任理事长。

七十年代末期以来,又有朱仲刚、刘辅仁、陈锡唐、叶干运、周鼎耀、朱德生、李松初等教授为中国皮肤性病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陈锡唐教授为皮肤科学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中华皮肤科杂志》总编辑,在主持皮肤科学会及其病理学组和医学真菌学组工作中成绩显著,在中日两国皮肤科学术交流中贡献突出,曾几次赴日本讲学。朱仲刚教授长期从事职业性皮肤病防治研究,成绩斐然。刘辅仁教授创办了《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并担任总编辑至今。叶干运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麻风病专家,现为国际麻风学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团委员及《皮肤科临床》(美国费城出版)编辑委员,也曾被选为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周鼎耀、朱德生、李松初等老教授都受到我国中青年皮肤性病工作者的敬仰。

八十年代涌现出一批中年皮肤科教授,如陈洪铎、徐文严、张志礼、赵辨等,目前还在继往开来地担任着学会的领导工作。他们有不少已是我国著名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各方面都有专长,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陈洪铎教授因研究郎格罕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皮肤性病学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现为国际皮肤科学会顾问、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曾担任第18届世界皮肤科大会(1992,纽约)郎格罕细胞研讨会主席之一。徐文严教授在性病防治与结缔组织病研究方面造诣深厚,现为亚洲皮肤科学会理事、《中华皮肤科杂志》总编辑,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并曾担任第18届世界皮肤科大会红斑狼疮讨论会之一。张志礼教授继承发展赵炳南教授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科学事业,曾为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科学会主任委员,1995年春应邀赴台湾省各地讲学受到热烈欢迎,不幸于2001年去世。赵辨教授长期从事于接触性皮炎等免疫性皮肤病的研究,现为《国际皮肤科杂志》(美国费城出版社)编委,创办了《临床皮肤科杂志》曾担任总编。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已成为中华医学会的一个成熟且富有声望的分科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在胡传揆、于光元、杨国亮等老一辈专家领导下,为我国的皮肤性病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李洪迥、王光超、陈锡唐、陈洪铎教授的相继领导下,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推动了全国皮肤性病学的学术研究与交流。在某些方面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逐渐走向世界。当前,一批中青年骨干力量正在成长,将迅速成为专家与学科带头人。预计下世纪初,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将成为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本专业学术团体之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资讯